的事也非常多。
比如考场;
此次考举,从公布考试日期,到考试当天,满共不到两个月的时间;
理论上,那些距离长安较远的地区——如南方荆吴、长沙,北方燕、代地区的士子,都是来不及赶到长安的。
若非刘荣动用八百里加急的军事信息网络,将‘秋闱科考’的消息传出,那这些地区的考生,别说是按时赶到长安了;
——甚至可能等考试结束了,他们都还收不到消息。
故而,刘荣先前曾大致预测:本次考举,人数大概就在五六千人左右;
最终能录取个千儿八百基层官吏,便已然是大获成功。
刘荣有如此推断,也不是纯靠猜,而是有一定的数据支撑。
——先帝年间,朝中曾有过一次关于读书人、精英知识分子群体的讨论。
那场讨论中,曾得出一个未必精准,但大概率大差不差的结论。
即:如今汉室的‘绝对’文盲率,也就是一个字也不认识的人,大概占95%;
若是将那些认识百八十个字,能读、写一些简单语句,却无法读、写一封信的人也算作文盲,那文盲率,必定会高于99%。
也就是按照最乐观的情况估计,如今汉室每百人当中,才会有一个勉强够格的‘知识分子’。
这个知识分子,指的并非是那种饱读诗书、满腹经纶的精英,而是能读、写一封简单的信,就将其算作‘认字儿’的知识分子。
如今汉室天下三千万出头的人口,类似这样‘认字儿’的人,最多最多不超过三十万。
其中,去掉已经在职的官员、年迈的老人,商籍贱户,以及功侯贵戚及附庸,民间‘认字儿’的人,数量大抵便在二十万人上下。
至多至多二十万——很大概率不够二十万,且绝不可能比二十万多太多。
其中,能称之为‘有一定文化素养’的文人,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读书人,大概率不到十万。
听上去很夸张,却也是绝大多数封建王朝的常态。
——盛唐之强,文盲率尚且高达94%;
——宋可谓以文立国,文盲率也达到90%以上。
除这二朝,其他各朝各代,文盲率几乎都是焊死在98%,乃至99%。
如今汉室也不例外;
三千万人口,三十万人‘认字’,真正能成为官僚备选的读书人,至多不过十万人。
这也就难怪这个时代的读书人,乃至官员们心高气傲,觉得离了自己,这个世界就不转了、这个国家就完蛋了—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6页